发布日期:2021-05-25 17:35 | 信息来源:人社厅 | 浏览量: 次 | 字体: | 分享到: |
社会保障,民生所依。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各项政策扶持下,宁夏始终把社会保障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逐步织密织牢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网,养老待遇水平逐年提高、医疗保障体系有效覆盖、社会保障标准大幅增长、住房保障质量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有了更坚实、更有力、更可靠的保障。
如今,全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714.05万人,医保参保人数达655.3万人,200万左右农村贫困群众住进了安全房,一个个可感可触的生活改变,让百姓在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享受着“幸福提速”。
老有所养更舒心
保基本民生,关键是稳住民生“底盘”。
1984年,我国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宁夏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向着建设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迈进。
“以前大家没有‘社会保障’这个概念。”5月23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退休干部王肖军回忆说,1986年,我国相继出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等4个重要文件后,宁夏开始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1986年至1992年是宁夏社会保障事业改革的探索时期,社会保障改革作为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从改革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和建立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入手,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陆续制定了相关的社会保障改革措施。
实行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明确各类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实行失业保险基金县(市)统筹、自治区调剂使用制度……1993年至2004年,宁夏社会保险改革的重点是实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制度创新,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1996年以后,自治区范围内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被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大大拓展了社会保障范围。”王肖军说。
日前,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正在精心照顾新生儿。本报记者 马楠 摄
1959年7月,中宁宁安公社洼路大队妇产院门前,人们用人力三轮车接送产妇。 买世杰 摄
2005年至2014年,宁夏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入统筹城乡、全面覆盖、综合配套、统一管理的阶段。2011年,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合并实施,率先在全国建立实施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建立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2.42万名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2013年起,失业保险实行自治区级统筹;2014年,打通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渠道。
2015年以来,宁夏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通过实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贫困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实行全区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和集中发放、探索区内工伤医疗费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模式等政策,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目标。
“宁夏社保事业历经35年发展,社保待遇稳步提高,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社保经办转型加快,服务群众快捷高效。”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杨海富说,通过持续的政策建立和完善,宁夏社会保险制度从国有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从城镇扩展到农村,从就业人员扩展到非就业人员,从普通群体扩展到特殊群体,特别是数量庞大的灵活就业人员、城乡居民纳入了社保制度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险安全网越织越密,法定人员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到2020年底,全区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工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总规模达到714.05万人。
自2005年至今,我区连续17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自2016年以来连续6年同步安排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自2005年以来先后8次对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等待遇标准进行了调整,自2011年以来8次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2020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达到3236元,城乡居民平均养老金达到227元;失业保险金标准提升到全区最低工资标准的90%;13项社保高频业务下沉基层全区通办,100多项社保业务融入网上人社、全国社保服务平台一网办理,50多项社保业务接入“我的宁夏”“掌上12333”手机App掌上快办。截至2021年4月底,全区社保卡累计发卡709.39万张,电子社保卡申领达到311.33万张。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新民社区居民朱义科,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019年3月6日退休后,每月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退休待遇219元。“每月有养老金,基本生活有保障。”朱义科说。
“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继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社保制度建设,推进社保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信息化。”杨海富说。
医有所保更安心
泾源县泾河源镇南庄村村民马全红一家参加了宁夏城乡居民医保。儿子患了白血病住院治疗,前后医疗费用近30万元医保全部报销。“有医保真好!”马全红感慨道。
从生不起病、看不起病,到医有所保,宁夏与全国各地一样经历了从劳保、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转型的重大变化。
1999年,宁夏在全区范围内初步建立起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当时,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各地合理确定当地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副局长王晓光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对医疗需求的提升,宁夏对职工医保的缴费率适时作了相应调整。
2003年至2008年,宁夏实现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区22个县(市、区)全覆盖,358.5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水平由当初的30元提高到100元,农民住院率由2.5%提高到4.2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3.1万人。
2010年至2016年,宁夏率先在全国建立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推进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自治区级统筹。
宁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的完善和发展,让老百姓不再为看病而发愁。
2016年,宁夏作为全国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地区,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积极推进医保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备案人群全覆盖、医疗机构接入全覆盖、住院结算险种全覆盖,有效解决参保患者垫资和跑腿报销问题。2017年起,有序推进医疗保障脱贫工程,通过“一免一降四提高一兜底”综合保障措施,确保贫困患者年度内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90%或当年住院自付费用累计不超过5000元。
截至2020年12月底,宁夏与全国37938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联网,直接结算累计75743人次,发生医疗费用15.89亿元,统筹支付9.86亿元,医疗救助资金支付177.45万元。城乡居民的各级财政补助标准从2016年的每人472元增长到2020年的每人550元;城乡居民个人缴费标准统一实行每人每年300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75%左右,城乡居民起付标准以上大病保险合规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60%以上;城镇职工、城乡居民门诊大病起付标准以上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分别统一为75%、60%。
吴忠市红寺堡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卢某在陕西省友谊医院入院治疗,总医疗费用15475.25元。通过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康复出院时医疗费用医疗救助直接结算,个人仅支付1342.24元,实际报销比例达91.33%。
“目前全区医保参保人数达655.3万人,初步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社会慈善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格局。”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局长刘秀丽说,通过建立完善稳定的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健全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自治区统筹制度,落实多元复合式付费方式、调整三甲医院1506项医疗服务价格,打通异地就医“壁垒”,取消“城里”和“城外”的差别,推进医保从“广覆盖”走向“高质量”,让群众“方便看病”“看得起病”。力争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
居有所安更放心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这是贫困群众的殷切期盼。
“我做梦都没想到,一家人能搬出墙体开裂、屋顶漏水的土坯房,住进宽敞明亮、安全舒适的砖瓦房。”中宁县舟塔乡上桥村村民徐桂香发自内心深深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曾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限制,宁夏部分贫困群众居住在破旧的土坯房、窑洞里,遇暴雨等突发灾害,倒塌现象时有发生,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2009年开始,宁夏作为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区)之一,在全区22个县(市、区)全面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工作,通过建立“逐户建档、对图销号和区市县乡四级联动一线督导”等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创新整村推进模式,推进危窑危房改造项目深入实施。
宁夏先后4次调整提高危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区分川区、山区,每户补助标准分别从2009年的0.5万元、1.2万元提高至2012年的0.75万元、2.2万元;对“四类重点对象中的极度贫困户”每户补助3.9万元,对“四类重点对象”每户补助3万元,对“其他贫困户”每户补助1.5万元;危窑加固改造,每孔按1.5万元补助,每户补助最多不超过2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扶贫等部门连续7年抽调98人次干部组成8个督导组,派驻危房改造任务艰巨的山区进行现场指导,强化全过程改造质量管理。
宁夏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抽调到海原县负责农村危房改造督导工作的张正强,2年多时间和督导组同事跑遍该县18个乡160个行政村9000余户危房改造现场。“只有一把尺子量到底,牢牢守住质量红线,才能保证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张正强用心衡量着责任。
危窑危房改造“改”到了群众心坎上,也“改”出了美好新生活。“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住上安全敞亮的新房子。”彭阳县交岔乡保阳村村民周志富曾住在不足4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2017年,被列为极度贫困户危房改造对象,当年就住进集中建设的新居。
“城乡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事关民生福祉,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说,农村危窑危房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老旧小区改造,让广大群众住上“放心房”“安心房”。截至2020年底,宁夏已累计完成农村危窑危房改造49.25万户,兑现补助资金69.75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覆盖,200万左右农村贫困群众住进了安全房、舒心房;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70.5万套,帮助180多万城市住房困难群众改善了居住条件,实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制度全覆盖;396个小区、2211栋楼、80440户(套)、总建筑面积631.40万平方米的城镇老旧小区列入国家改造计划,争取到中央及自治区老旧小区改造补助资金14.986亿元,已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74794户(套),惠及群众近20万人。
“现在下楼散步或带孙子玩耍,安全又放心。”住了16年的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后,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柴园金塔二区居民马金山心里很舒坦。
社会保障是幸福之基。随着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宁夏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将不断提升。
在固原市原州区宋家巷社区,社区工作人员耐心为群众讲解惠民政策。 本报记者 王洋 摄
银川市兴庆区天成小区绿化带改造施工。近年来,银川市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不断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标准。本报记者 马楠 摄
隆德县联财镇联财村定期排查贫困人口户籍变动、医保参保、病患灾害、义务教育等基本状况,及时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本报记者 党硕 摄
2018年12月18日,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办事处顾家桥村农民劳务协会举行红利现场发放仪式。 本报记者 党硕 摄
农村危窑危房改造,让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旧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 党硕 摄
1961年,中卫县宣和公社马滩大队第五生产队组织一批人畜力积极交送公粮。 买世杰 摄
1964年7月,银川市新城供销社组织送货队,支援防汛一线。 朱康洛 摄
蹲坐在村头的老人。本报记者 王猛 摄
在宁夏阅海老年服务中心,老人得到细心照料。本报记者 王洋 摄
过去山区农民住房条件较为简陋,危房危窑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生命安全。 本报记者 王猛 摄
来源:宁夏日报(2021-05-24)
http://www.nxrb.cn/sz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5/24/01/1396586740200300545.html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南街491号
联系电话:0951-5111090 邮编:750001
网站备案:宁ICP备19000868号-1 版权所有©职业人才评价中心_宁夏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网 2013-2021